在作文课中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真实的话语体系
作者:管理员  来源:无锡市校长教师培训中心   发布日期:2012-05-16 15:22:05   浏览次数:

在作文课中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真实的话语体系

——与郑桂华老师商榷(钱江潮队·程红鑫)

第一次听郑桂华老师上课,而且又是我期待已久的作文课,我被名师的这种淡定、执着的精神深深折服了。虽然这堂作文课的内容是老话题——教学生如何写“我们的学校”,但郑老师展示了她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迷人的名师魅力。在这堂作文课中,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积极的写作思维得到了培养,学生文本意识和读者意识的培养得以凸显。

然而,我想作文教学的功能仅仅这些就够吗?或者说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不仅顿生疑惑。

整堂课下来所给人的感觉是学生的套话或是媚俗的语言比较多,如:大楼的“雄伟壮观”、老师的“和蔼可亲”、同学的“乐于助人”,“因为她是班干部所以我们喜欢”,仿佛看起来学生的语言思维很活跃,实际上它是一种迎合的话语思维,迎合老师的话语思维,迎合社会大众的话语思维。我以为这是假的话语思维,而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作文话语系统所需建构的语言思维。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说,写文章是运用语言来写的,因而语言方面也须下工夫。有一个好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若语言文字不到家,“再好的思想也出不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关于思想与语言也曾有如下描述: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翅,却不会飞翔。虽然“语不惊人誓不休”是文人墨客们所追寻的,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妨把它作为我们作文语言追寻的终极目标吧。

也许郑老师这堂课的核心内容不在此,但是郑老师课中所折射出的这一问题——“通过老的作文话题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真实的话语的体系”,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想与郑桂华老师商榷的问题。

我们暂且抛开社会迎合思维对学生作文语言建构的影响,我们也暂且撇下学生语言积累的问题。就这堂作文课而言,我想指出造成学生陈旧的套话或话语较多的原因有三:

一是问题的指向导致学生陈旧套话的语言较多。如:我们最受欢迎的老师是谁?我们班里最受欢迎的是谁?此类问题是造成套话语言较多的症结所在。因为当今社会“官本位”较为严重,“迎合思维”更是厉害。那么怎么办呢?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指向问: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谁?开学来对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新的语言思维。

二是学生出现套话时,教师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导致了“套话”在我们的学生作文中有很大的市场。如:“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壮观”等语词出现时,郑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些套话,一是不真实,二是不形象,长此以往,“文”将不“文”了。难道教师的最大特点一定要用“和蔼可亲”来形容吗?难道江南中学的建筑真的“雄伟壮观”吗?难道形容同学一定要用“乐于助人”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新鲜、形象的词语来回答,这样的作文才叫“靓”,才叫有“文采”。

三是信息时代语言不断得以更新,在大众化的语言基础上凸显个性化的语言,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一大问题。刘正伟老师在《语文素养与语文媒介》中指出:“在这个时代,教育对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理解信息、解释信息、筛选信息,而且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一样成为探索和发现的主体,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学习和发现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创新,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的创新以外,我觉得只有真正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真实的话语体系,学生的作文语言才能得以创新。也许郑老师没有错,错的是当下的浮躁的社会,错的是当下的一些作文教学的理论。

下一篇 > :这是本分类下的最后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