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姓“语”(忆江南队·徐宏寿)
10月16日下午,国培初中语文班举行了“反思与对话”的交流活动,来自江苏、湖北、浙江、福建的5位语文教师展示了他们的教学案例与反思,也提出了来自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
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尽管他们比我年轻,说实在话,敢于在江南大学的教授们和那么多学员面前坦陈心迹和看上去还显得有些稚嫩的教学设计,他们真的不容易。
交流活动中有这样三个话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有话要说,算作给我的年轻学员的友情提醒吧。
先说第一个话题。杨老师展示的是“走近诗歌——咏史怀人”的案例,案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创写以文化名人为题材的诗歌,她说:“在我的眼里,只要孩子们能够分行写出几句咏叹文化名人的文字就行。”此话我以为不妥。在七年级的语文课上,能够整合各类资源上“走近诗歌——咏史怀人”的语文教师,实属难得。但我以为,要上就上得有滋有味,要上就上得有头有尾。也许,杨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在诵读诗歌中感受诗歌,在感受诗歌中有所体验吧。可是,我们的诗歌是讲求诗意和韵律的呀,并不是“能够分行写出几句文字”“就行”的。以我之陋见,在学生创写之前,不妨让他们自主探究诗歌的特性,进而提炼出诗歌创作的基本要义;在学生创写之后,不妨以几首习作为例,做出适当的评点,使学生懂得炼字,学会抒情,在诗歌的海洋里摸索、潜行——毕竟,这是七年级的学生,也许这些孩子还是平生第一次创写诗歌而且是“咏史怀人”的诗歌;毕竟,这些孩子的感性多于理性,教师适度的指点可能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多一份成功创作的幸福体验。语文的学习,要有语文味。
再说第二个话题:语文课,最值得我们关注什么?林老师将她的教学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拟定为“励志教育”,李老师说“试题中有‘三味书屋’的‘三味’指什么?我为课堂上没有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而惭愧”。语文课,值得我们关注的有许多,我最想说的是:语文姓“语”。这些年来,折腾语文的事情还少吗?怕是已经让语文“不能承受之重”了!“励志教育”是可以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知的,单纯的“励志教育”应该由思品课来担当;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不知“三味”又何妨,不知鲁迅“为什么要写‘三味书屋’”“怎样写‘三味书屋’”的才应该觉得“惭愧”!语文的学习,为人师者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呀!
最后说第三个话题:如何对待专家讲座和《教学用书》。此次国培,江南大学邀请了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为我们讲学,令我们欢欣不已。林老师在介绍自己的案例时反复提及“某某教授讲了什么,所以我做了这样的反思”,又说“我将教学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拟定为‘励志教育’是根据《教学用书》的建议”;罗老师展示的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设计,她说“我觉得我对《水调歌头》的理解是正确的,却与《教学用书》中的说法不一……”听到这些,我陷入了沉思:我的年轻的学员同学,“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怎能忘记?我们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其实只是在专业成长中接受的一次又一次提升、拓展、熏陶与洗礼……国培的真正意义其实便是希望我们的学员内化研修成果,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能够做一个真正有思想的行者啊!语文的学习,没有这样有思想的行者,当再次被指责“误尽苍生”时,我们语文人难脱干系!